移地保育

移地保育的目的乃是在自然原生地以外的地方進行物種的保育,朝向發展移地的基因保存能力,以便保護物種免於全然絕滅,並在被要求及可能的情況下,補充或復育自然族群。

由於七家灣溪水系的台灣櫻花鉤吻鮭族群具備自我維持族群數量的能力,不需再藉由放流養殖族群穩定野外數量。因此雪霸處自2000年以後開始逐漸將櫻花鉤吻鮭復育行動的重心由就地(In-Situ)保育移向移地(Ex-Situ)保育。首先將人工復育工作由以往幼魚放流提升至完全養殖階段,意即在生態中心完成台灣鮭魚的完整生活史養殖過程;保留部份種源,大部分則放流至歷史溪流以建立衛星族群。

2006年,首先執行「送小櫻回家-台灣櫻花鉤吻鮭重返歷史棲地放流作業」,將幼魚放流至司界蘭溪及南湖溪流域。2006年至2008累計放流共1500尾,不過調查僅發現少部分族群活存。2009年,為減少颱風洪水對於放流族群的影響,改變以往放流至主流的策略,以放流至有勝溪最上游的支流和司界蘭溪的小溪溝為主。經過莫拉克颱風侵襲考驗後,放流250尾至少仍有103尾存活,顯見選擇受洪水影響較小的支流,放流族群之活存率較高。在羅葉尾溪於2009及2010年放流的櫻花鉤吻鮭迄今,目前野外族群量555尾,成為健康且能自我繁衍的衛星族群;樂山溪於2011年11月第一次放流100尾、2013年11月又放流150尾及2014年10月放流34尾,於2016年9月野外鮭魚各體發現231尾;志樂溪於2015年11月第一次放流18尾,2016年9月記錄的個體則有7尾,皆為放流所存活下來的大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