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魚和泰雅族人

現今居住於武陵一帶的泰雅族人,則是距今約200多年前,自現今南投縣仁愛鄉一帶,遷移至大甲溪上游地區。包括現在的梨山、環山、武陵農場、及隸屬於宜蘭縣境內的南山部落。

泰雅語的「給拉萬」(kyawan),是「甕底」的意思,形容現今武陵農場北側平緩的谷地,為泰雅原住民的重要狩獵區之一。早先有七戶人家,後因農耕隊進入後以地易地改遷至環山地區,1960 年中橫公路開發,取其「給拉萬」之諧音、加上之前七戶人家之故,將該地一帶定名為「七家灣」。

傳統泰雅族是自給自足的社會,主要以農作、漁獵和採集為生,主食為粟、黍、藷、芋頭,副食為獸肉、溪魚、野菜。因此在鄰近溪流中捕撈魚類是早期族人蛋白質重要來源之一,當現代飲食愈趨多元後,漁撈則由飲食需求轉變為日常休憩活動。

台灣鮭魚的棲息範圍曾經廣佈於台灣大甲溪流域德基水庫集水區上游之溪流,國寶魚與在地的泰雅族人世代相依為鄰,在得天獨厚之自然環境中共同孕育出獨特的生活文化。對於環山部落及南山部落的社區居民而言,台灣鮭魚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並蘊育其漁獵文化;同時部落族人亦是鮭魚長期以來的重要守護者。在發現台灣櫻花鉤吻鮭的重要性後,當地部落族人開始組成巡守隊,以實際的行動展開護魚護溪工作,包括台中市和平區的「環山」部落及宜蘭縣大同鄉的「南山」部落。